《智能机器人创新理论》教学大纲

作者:智能制造学院发布日期:2023-04-07 16:40:58浏览次数:22362

智能机器人创新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

专业+”拓展课程

课程性质

理论

课程属性

选修

课程名称

智能机器人创新理论

课程英文名称

Intelligent Robot Innovation Theory

课程编码

F10ZX72C

适用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

考核方式

考查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制造执行系统基础

总学时

32

学分

2

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实训学时/ 实践学时/上机学时

实验学时:0

开课单位

智能制造学院

二、课程简介

《智能机器人创新理论》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教授内容结合TRIZ理论的相关内容整理编撰,从5个方面介绍了与智能机器人有关的创新理论方法的应用,包括:TRIZ分析方法应用案例、技术进化分析方法应用案例和TRIZ综合分析方法应用案例,涉及的领域和行业有机械、石油、钢铁冶金、自动控制、航空、车辆、电子、机车等。通过典型应用案例与实际案例,完整地展示了应用创新理论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

支撑人才培养规格指标点

支撑人才培养规格

目标1

TRIZ分析方法概念、经典TRIZ和现代TRIZ区别,TRIZ功能分析与功能模型创建,问题因果链分析,结合案例应用分析,包括移动机器人典型案例分析,倒立摆机构实验装置建模方法,智能制造设备创新研制等实时案例。

4-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复杂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和推理。

4-2: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复杂机电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中。

4.分析问题

目标2

功能模型裁剪,系统特征传递,功能导向搜索,创新发明的原理,案例包括行业内优质软件设计与开发,悬浮球与特种倒立摆建模方法,通用自动化设备创新设计开发方法。

5-1:能够根据给定的技术指标,设计复杂机电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满足智能产品、装备或生产线的特定需求,并对方案的合理性进行技术评价。

5-2: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5.设计开发

目标3

TRIZ 综合分析方法中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的解决,物-场模型与标准解系统,工程系统进化趋势,案例包括水下焊接机器人整体设计,平衡球杆的解决方案。

根据市场需求,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创新性方案,优化已有的技术。

6-1:能够利用机电工程的专业知识、基本原理和工程方法,掌握一定的机电一体化检测和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能力。

6-2:掌握机电工程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应用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能够从事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研发工作。

6.应用研究能力

四、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策略

(一)理论教学

教学模块

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与策略

学习任务安排

支撑课程目标

TRIZ分析方法结合案例应用基础

4

重点:移动机器人典型案例分析,包含机电专业的技术要点。

难点:如何根据需求,通过查阅资料对关键器件选型和设计。

思政元素:移动机器人与动态平衡的基本知识,在智能制造系统里的基础应用,生产链条发挥的核心作用,移动机器人关键技术对我国发展影响。

教学方法与策略:课堂讲解、启发问答、讨论。

课前:熟悉各类移动机器人

课堂:了解移动机器人主要技术要点

课后:复习课堂知识与案例

目标1

目标2

TRIZ分析方法结合案例应用分析

4

重点:倒立摆实验装置建模过程。机构装置与电动汽车领域创新设计案例。

难点:机构-控制-算法的贯穿体系。综合运用机电大类等知识,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与解决问题方法。

思政元素:领域内相关案例的基本知识,在智能制造系统里的不同场景应用,创新理论对我国发展影响。

教学方法与策略:在线下教学过程中采用电子教案、经典案例。

课前:熟悉倒立摆的基本原理

课堂:数学建模基本思路

课后:复习知识点掌握建模思路

目标1

目标2

物理矛盾分析方法结合

4

重点:高速精确运动控制精度分析,基于TRIZ 方法的负载设备运行试验的应用创新等实时案例。

难点:机电大类领域两个关键环节创新理论典型应用,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与解决问题方法。

思政元素:领域内相关案例的基本知识,在我国多种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与策略:结合多媒体教学、辅助以适当的传统板书。

课前:伺服压力机的应用

课堂:机构系统精度组成

课后:复习互换性等课程知识点

目标1

目标2

技术矛盾分析方法结合

4

重点:经典优质行业内软件介绍,焊接后发生变形的问题,通用零件连接螺纹松动问题,驱动装置与控制装置创新性设计等实时案例。

难点:实用性软件的困难解决方法,特种工艺以及通用设备共同面对的问题,分析案例相对于传统解决方案优势。

思政元素:优质软件是国家科技力量的显著标志之一。

教学方法与策略:实例过程分析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课前:了解机构设计软件现状和趋势

课堂:学习软件结构与过程

课后:公众号和网页多方面自我学习

目标1

目标2

-场模型分析方法应用

4

重点:悬浮球模型与算法设计与开发,以及多种适应性场景应用等实时案例。

难点:平衡位置运动控制的内涵及应用场景的理解

思政元素:运动控制是机器人领域技术基础,以及在智能制造多种行业里不同场景应用,国家重点扶持的技术之一。

教学方法与策略:课堂讲解、启发问答、讨论。

课前:熟悉悬浮球的基本原理

课堂:磁悬浮算法与设计

课后:根据实例自己推算过程

目标2

目标3

技术进化分析方法应用

4

重点:技术进化分析方法应用案例,Robox的算法与建模过程。。

难点:基于创新理论不同领域发展的共性分析。

思政元素:智能制造多种行业里不同场景组合应用,国家在机械大类学科领域综合实力体现。

教学方法与策略:在线下教学过程中采用电子教案、经典案例。

课前:Robox倒立摆的特殊性

课堂:算法与设计,建模过程与方法

课后:复习相关力学知识点

目标2

目标3

TRIZ 综合分析方法应用

4

重点:水下焊接机器人整体设计,球杆平台运动控制算法等经典案例。

难点:需求大、个性化需求明显,矛盾突出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思政元素:发达国家与中国科技差距的体现,我国在机器人领域所需创新理论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与策略:结合多媒体教学、辅助以适当的传统板书。

课前:思考水下焊接的难度

课堂:建立整体的概念包括水上水下的模块

课后:复习相关知识点

目标2

目标3

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创新性方案

4

重点:根据市场需求,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创新性方案,优化已有的技术。

难点:从实际案例分析,提炼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在新的案例中。

思政元素:随着不断出现新问题,创新理论综合应用与机器人工程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实际讲解思路,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案例PPT和文档

课堂:学生分组讲解答辩

课后:整理文档提交作业

目标2

目标3

(二)实践教学

五、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方式及标准

考核与评价是对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进行综合评价。在本课程中,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3个部分组成。

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分作业(占20%)和考勤(占20%)两个部分。评分标准如下表:

等级

             

1.作业2.考勤

优秀

90100分)

1.作业书写工整、书面整洁;90%以上的习题解答正确。

2.考勤无迟到、缺勤。

良好

8089分)

1.作业书写工整、书面整洁;80%以上的习题解答正确。

2.迟到、缺勤占考勤记录的10%

中等

7079分)

1.作业书写工整、书面整洁;70%以上的习题解答正确。

2.迟到、缺勤占考勤记录的20%

及格

6069分)

1. 作业书写较工整、书面较整洁;60%以上的习题解答正确。

2. 迟到、缺勤占考勤记录的30%

不及格

60以下)

1.字迹模糊、卷面书写零乱;超过40%的习题解答不正确。

2.迟到、缺勤占考勤记录的40%以上。


2.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60%)采用百分制。期末考查为大作业形式,考核内容和分值分配情况请见下表:

考核模块

考核内容

支撑目标

分值

TRIZ分析方法结合案例应用

如何根据需求,通过查阅资料对关键器件选型和设计。综合运用机电大类等知识,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与解决问题方法。

目标1目标2

20

物理矛盾、技术矛盾分析方法结合应用

机电大类领域关键环节创新理论典型应用,特种工艺以及通用设备共同面对的问题,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与解决问题方法。

目标1目标2

15

-场模型分析方法应用

运动控制的内涵及应用场景的理解、设计与开发,多种适应性场景应用等实时案例。

目标1

目标2

15

技术进化分析方法应用

创新理论的普遍应用,促进多领域进化发展。

目标2目标3

25

TRIZ 综合分析方法应用

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创新性方案,从实际案例分析,提炼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在新的案例中。

目标2目标3

25

六、教学安排及要求

序号

教学安排事项

   

1

授课教师

职称副教授,学历(位):硕士研究生以上

其他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级工程师或讲师

2

课程时间

周次:8  节次:4

3

授课地点

教室         实验室       室外场地 

其他:

4

学生辅导

线上方式及时间安排经与学生沟通另行安排

线下地点及时间安排经与学生沟通另行安排

七、选用教材

[1] 孙永伟,谢尔盖·伊克万科.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1月。

[2] 罗德明,王灵运等.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88月。

八、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一线工程师创新方法应用案例(机械领域).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1711月。

[2] 张换高.创新设计:TRIZ系统化创新教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8月。



执笔人:张攀峰

参与人:彭见辉、吴蕾

系(教研室)主任:张锦荣

学院(部)审核人:连元宏

辅导员:电话23382502 地址:8B313 行政/教学秘书:电话23382505 地址:8B303

联系地址: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东莞城市学院智能制造学院8B三楼

Copyright © 2019 东莞城市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由易米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 城院官微

  • 城院智造微信

  • 招就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