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色彩学》教学大纲

作者:智能制造学院发布日期:2022-03-12 18:58:13浏览次数:12145

生活色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课程性质

理论

课程属性

选修

课程名称

生活色彩学

课程英文名称

Chromology of Life

课程编码

FX05TX02C

适用专业

不限

考核方式

考查

先修课程

总学时

32

学分

2

理论学时

26

实验学时/实训学时/ 实践学时/上机学时

实验学时:6

开课单位

智能制造学院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理论方面主要介绍有关颜色产生的机理、颜色现象、颜色混合、颜色定量描述、色彩心理学等内容,在色彩应用方面介绍色彩在服装搭配、建筑物外观内饰等方面的应用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颜色基本理论、颜色表示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颜色的感觉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终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色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一般的颜色应用问题。

三、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

支撑人才培养规格指标点

支撑人才培养规格

目标1

掌握色彩形成的基本知识,掌握色彩混合、表示的基本规律。

3-1: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工程问题表述基础,针对具体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3.工程知识

目标2:

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掌握颜色搭配的基本技巧,并具备运用色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一般的颜色应用问题

4-2: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专业知识,解释色彩现象

4.问题分析能力

目标3:

培养作为具备较高综合素养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劳动意识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9-1:了解当代社会,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9、职业规范

四、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策略

(一)理论教学

教学模块

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与策略

学习任务安排

支撑课程目标

色彩的形成

4

重点:色彩视觉形成机理、视觉生理基础、人眼视觉功能、颜色形成理论、人眼视觉现象。

难点:人眼视觉功能。

思政元素:介绍历代科学家对颜色科学的不断探索的故事,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与策略:线下教学。课堂运用主要运用讲授法和案例法开展教学,辅以启发式提问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课前:预习

课堂:思考、做好笔记

课后:复习

目标1

目标3

 

色彩的混合规律

6

重点:色彩三属性、色彩基本分类、色光混合规律(色光加色法)。

难点: 色料混合规律(色料减色法)。

教学方法与策略:线下教学。对于思想、原理在课堂上予以讲授,课堂运用主要运用讲授法和案例法开展教学,辅以启发式提问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课前:预习

课堂:思考、做好笔记

课后:复习

目标1

目标2

 

色彩的表示

6

重点:孟塞尔表色系统、NCS表色系统、CIE表色系统。

难点: NCS表色系统、CIE表色系统。

思政元素:孟塞尔表色系统本质是标准,通过孟塞尔系统建立后对颜色工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引发同学们对建立标准重要性的思考。 

教学方法与策略:线下教学。对于思想、原理在课堂上予以讲授,课堂运用主要运用讲授法和案例法开展教学,辅以启发式提问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课前:预习

课堂:思考、做好笔记

课后:复习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色彩与心理

4

重点: 色彩的大小、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远近的心理感觉。

难点:冷色与暖色

教学方法与策略:线下教学。对于思想、原理在课堂上予以讲授,课堂运用主要运用讲授法和案例法开展教学,辅以启发式提问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课前:预习

课堂:思考、做好笔记

课后:复习

目标1

目标2

 

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

6

重点: 服装色彩搭配的原则与技巧、建筑色彩搭配的技术方法、色彩与医疗。

难点: 服饰色彩搭配原则

思政元素: 讲授服饰颜色搭配内容时,引入求职面试等场合的服装搭配要点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教学方法与策略:线下教学。对于思想、原理在课堂上予以讲授,课堂运用主要运用讲授法和案例法开展教学,辅以启发式提问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课前:预习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二)实践教学

实践类型

项目名称

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项目

类型

项目

要求

支撑课程目标

实验

色料配色实验

2

重点: 色料减色法的原理

难点: 色料减色法的应用

思政元素: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必须坚持实事求实、诚信、严谨的科学态度。

验证

实验30人一组,须完成色料混合作业

目标1

目标3

实验

观察孟塞尔色谱与光源箱观色实验

2

重点: 孟塞尔色谱的表色规律

难点:光源对物体呈色的影响。

思政元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开展理论实践活动。

验证

实验20人一组,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实验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实验

电脑配色实验

2

重点: 色料加色法的原理

难点:色料加色法的应用。

思政元素: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工程实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验证

须当堂完成实验作业

目标1

目标3

 

备注: 项目类型填写验证、综合、设计、训练等。

 

五、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方式及标准

考核与评价是对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进行综合评价。在本课程中,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二个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分平时作业(占10%)、考勤(占10%)、实验作业(占10%)三个部分。评分标准如下表:

等级

           

1.作业;2考勤;3.实验作业

优秀

90~100分)

1.作业书写工整、书面整洁;90%以上的习题解答正确

2.没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

3.实验作业认真完成、版面整洁;结果准确

良好

80~89分)

1.作业书写工整、书面整洁;80%以上的习题解答正确

2.迟到、旷课记录少于等于2次。

3.实验作业认真完成、书面整洁;结果较为准确

中等

70~79分)

1.作业书写较工整、书面较整洁;70%以上的习题解答正确

2.迟到、旷课记录少于等于3次。

3. 实验作业完成;结果较为准确。。

及格

60~69分)

1.作业书写一般书面整洁度一般60%以上的习题解答正确

2.迟到、旷课记录少于等于5次。

3. 实验作业完成,字迹潦草

不及格

60以下)

1.字迹模糊、卷面书写零乱;超过40%的习题解答不正确

2.迟到、旷课记录大于5次。

3.实验作业没有提交 

2.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70%):课程论文采用百分制,主要从论文结构与格式(50分);语言组织(20分);内容新颖性(15分);选题与所学专业结合的紧密度(15分)四个方面评价,具体内容如下表:

等级

           

1.论文结构与格式;2语言组织.3.新颖性4.选题与所学专业结合的程度

优秀

90~100分)

1. 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论文格式严格按照规范,版面美观。

2. 语言简练,通顺,条理性好。

3. 论文具有较好的原创性,有较多的新颖见解。

4.选题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程度紧密

良好

80~89分)

1. 论文层次较为分明,内容组织较为有序,论文格式严格按照规范,版面美观。

2. 语言较为简练,通顺,条理性较好。

3. 论文具有较好的原创性,有少量新颖的见解。

4. 选题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程度较为紧密

中等

70~79分)

1. 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论文格式基本按照规范,版面较为美观。

2. 语言一般,基本通顺。

3. 论文原创性较少,引起其他参考文献较少。

4. 学生从本专业的关联专业选题,结合程度较为紧密

及格

60~69分)

1. 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论文格式基本按照规范,版面较为美观。

2. 语言少量通顺,有少量错字。11分以下。

3. 论文原创性一般,引起其他参考文献较多。

4. 学生从本专业的关联专业选题,但结合生硬

不及格

60以下)

1. 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格式混乱,版面凌乱。

2. 语言较多不通顺,有较多错字

3.论文有严重抄袭痕迹。

4.选题和学生专业毫无关联

 

 

 

六、 教学安排及要求

序号

教学安排事项

   求

1

授课教师

职称:讲以上          学历(位):不限

其他:

2

授课地点

R教室         R实验室       □室外场地  

□其他:

3

学生辅导

线上方式及时间安排:可通过企业微信、微信等交流软件,800-22:00

线下地点及时间安排:教师办公室;早8:30-11:30,下午2:30-5:00

七、 选用教材

[1]渡边安人.色彩学基础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07月.

[2]郭茂来.设计色彩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八、参考资料

[1]刘武辉.印刷色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2]肖军 服装色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12月

 

大纲执笔人:田乐园

讨论参与人: 杨玉春

系(教研室)主任:曾月鹏

学院(部)审核人:连元宏

附件下载:《生活色彩学》教学大纲2018

辅导员:电话23382502 地址:8B313 行政/教学秘书:电话23382505 地址:8B303

联系地址: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东莞城市学院智能制造学院8B三楼

Copyright © 2019 东莞城市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由易米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 城院官微

  • 城院智造微信

  • 招就处微信